“温经驱寒”“温阳补气”……随着冬日的脚步悄然临近,在养生潮流中,艾灸这一古老的养生方式,在对健康愈发关注的年轻群体里悄然走红。艾灸,作为我国传承千年的养生瑰宝,早在《扁鹊心书》中就有“保命之法,艾灼第一”的记载,历经岁月长河,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绽放出全新光彩。
溯源:艾灸与火的不解之缘
现代考古研究证实,中国古人类是地球上最早掌握用火技术的群体之一,170 万年前的元谋人便已开启用火的历史,而艾灸的起源与火紧密相连。汉代《说文解字》将“灸”字阐释为“火灼”,即长时间用火烧灼之意。考古学家在甲骨文中发现了商周时期类似使用艾灸治病的记载,从象形文字看,恰似一人卧于床上,腹部或腿部放置着一撮草,不少学者据此推测这可能是艾灸治病的记录,甚至有观点认为,艾灸在商周时期已广泛应用于治病。
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,艾灸最晚起源于战国中期,约公元前 300 年。《孟子·离娄上》中的“犹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也”,汉代赵岐注释“艾可以为灸人病,干久益善”,间接表明“三年之艾”用于灸法。
《黄帝内经》对艾灸进行了专门论述,涵盖艾灸的起源、施术者、受术者、适用场景、灸量、禁忌及相关病症等多方面内容,构建起艾灸疗法的理论体系框架,为后世艾灸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。汉代马王堆汉墓出土的《五十二病方》记载了“以蒲灸治疣方”,可见当时用于治病的灸法材料除艾草外,还有菖蒲、蓍草等。
展开剩余78%灸法作为古老的治疗手段,手法简便,无需像针刺疗法那样掌握深厚的经络学知识和经过严格训练,且原材料易得、价格低廉,自诞生便带有“平民化”特质,直至唐代,一直是基层民众的主要医疗方式,在民间防病养生中广泛应用。
传承:孙思邈与艾灸的传奇
唐代医家孙思邈,是艾灸养生的忠实践行者,其著作《千金要方》被视为艾灸理论完整框架的标志性作品。
孙思邈自幼体弱多病,为治病耗尽家财,18 岁立志从医。在漫长的医学探索中,他四处求医却疗效不佳,直至 40 岁才发现艾灸的神奇功效。此后,他深入钻研并反复验证艾灸的作用,将其作为身体调理和保养的关键手段,最终享年过百。即便百岁高龄,他依然精力充沛、耳聪目明,能够著书立说,为后世留下珍贵的医学遗产。他不禁感慨:“火灸,大有奇功。”
孙思邈最常灸的穴位是“足三里”,他在《千金要方》中提到:“非灸不精,灸足三里,称为‘长寿穴’。”在人均寿命仅 30 岁左右的唐代,孙思邈的长寿奇迹无疑是艾灸养生效果的有力例证,也成为艾灸历史上著名的长寿典范。
孙思邈不仅亲身实践,还在理论上对艾灸进行深入研究与创新。《千金要方》收录针灸处方千余条,其中灸方约 400 条,占三分之一;《千金翼方》载针灸方 600 余条,灸方占十分之九。他创立的膏肓灸、禅煦灸、神阙灸等传统经典艾灸疗法流传至今,仍在临床发挥重要作用。他提出的“身要安,三里莫要干”“艾火满身烧”等论述,形象地描述了艾灸的理想体验与至高境界。唐代盛行瘢痕灸,灸后穴位表皮会形成灸疮,孙思邈认为保持“三里莫要干”的状态可使身体康健;“艾火满身烧”则指让“灸感”在全身经络传导,成为后世保健灸的理论依据。
式微:民间艾灸因“痛”遇冷
宋代,民间艾灸专著大量涌现,如《扁鹊心书》《备急灸法》等。然而,这一时期最广为人知的艾灸名作,当属宋代画家李唐的《艾灸图》,又名《村医图》。
这幅画生动呈现了古代走方郎中为村民艾灸治病的场景:树荫下,病人上身袒露,双臂被老农和少年紧紧抓住,另一少年用力按住其身体,病人双目圆睁、张嘴嘶喊,伸出的腿也被死死踩住,只能任由背上的疮口被艾火熏烤。村医则坐在矮凳上,神情专注地有序施灸。
从病人的痛苦状态可见,当时的艾灸过程极为疼痛,这也是灸法后来逐渐式微的原因之一。传统艾灸有艾条熏烤和艾绒直接灼烧两种方式,后者将艾绒置于身上点燃,灼烧局部后再贴膏药,痛苦难耐。《艾灸图》描绘的正是这种疗法。随着艾灸发展,医家对“灸必发疮”“随痛而灸”的说法产生安全性和疗效质疑,病人也对这种痛苦疗法反感。南宋闻人年在《备急灸法》中提到“富贵骄奢之人,动辄惧痛,闻说火艾,嗔怒叱去”,便是写照。
为减轻疼痛,灸法不断改进。南宋窦材施行烧灼灸时采用麻醉法、隔物灸、艾灸器灸,明代初期出现以雷火针为主的卷艾条灸,都是灸法为适应需求、避免疼痛所做的改变。
清末至民国,西医传入并普及,中医包括艾灸面临巨大挑战。1822 年,道光皇帝诏令“太医院针灸一科,着永远停止”;民国时期,政府甚至下令废止中医,这给中医和艾灸的发展带来沉重打击。尽管民间仍有医生和爱好者坚持使用艾灸,但影响力和应用范围大幅缩减。
新生:现代艾灸的“脱胎换骨”
新中国成立后,国家高度重视传统中医学,艾灸疗法迎来新的发展契机,不仅传承传统精髓,还与现代医学深度融合,不断创新。
现代研究表明,艾灸的温热效应能刺激人体穴位和经络系统,促进气血运行,调节脏腑功能,达到治疗疾病和养生目的。经络传导理论揭示了艾灸通过经络传递能量和信息,实现整体调节平衡;免疫调节机制阐释了艾灸增强机体免疫力、抵御疾病的原理。艾灸与经络的结合成为研究应用重点,显著提升了艾灸疗效。
在施灸方法上,现代艾灸技术不断推陈出新。艾灸器、隔物灸、悬灸等方法日益普及,艾灸液、电子智能艾灸盒、艾灸贴等创新工具相继问世,为艾灸治疗提供更多选择,让艾灸摆脱了令人畏惧的“艾灸痛”。
同时,现代科学注重艾灸安全问题。《中医艾灸安全操作指南》等权威文献详细规定了艾灸的安全注意事项,包括避免烫伤、火灾,特殊人群(孕妇、儿童等)和特殊疾病(高热、出血性疾病等)谨慎使用或禁用艾灸,以及艾灸后的调养护理等。这使得艾灸成为现代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部分,深受国内外民众喜爱与信赖。
警示:艾灸并非包治百病
艾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,虽能治疗多种病症,但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和病症。
古代医家多次强调,无病之人盲目用艾灸养生不可取。艾灸应根据患者体质、病情和穴位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,盲目施灸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,还可能加重病情或引发新问题。
古代医籍如《针灸甲乙经》《千金方》等详细记载了艾灸的禁忌与误区。睛明、乳中等穴位禁灸,误灸可能导致严重后果。皮肤红肿发热、发烧患者、腰椎间盘突出急性发作期等也不适合艾灸。这些古人的智慧结晶,提醒人们艾灸时尽量寻求医生指导,严格遵循操作规程,以免走入误区。
发布于:河南省